
6月23日至26日,“2025交磁体和磁对称研讨会“(Workshop onAltermagnetsand School on Magnetic Symmetry)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202报告厅召开,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交错磁性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由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任伟教授、唐程副教授,联合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Alessandro Stroppa和MicheleReticcioli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刘奇航教授,以及美国罗格斯大学Sang-Wook Cheong教授共同组织发起。研讨会邀请了26位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包括交错磁性理论提出者之一的德国马普所LiborŠmejkal,韩国浦项科技大学Hyun-Woo Lee、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Paolo Barone、德国美因茨大学Mathias Kläui、哥伦比亚北方大学Rafael J. Gonzalez Hernandez、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Juan José Palacios Burgos、西班牙巴斯克大学Juan Manuel Perez-Mato、西湖大学吴从军、南京大学万贤纲、清华大学宋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王开友、北京大学宋志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大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邵定夫、香港科技大学刘军伟、中国人民大学刘正鑫等。同时,英国牛津大学Paolo Radaelli教授也为参会人员带来了精彩的线上报告。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200位现场参会人员,以及累计超过65000人次的线上观众。本次会议得到了国际晶体学会IUCr,鸿之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及蔻享学术等的大力支持。
研讨会于6月23日上午8:00正式开幕,由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伟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大学聂清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张统一教授出席开幕式,并与参会专家合影留念。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各邀请嘉宾分别围绕交错磁体与磁对称性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验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涵盖自旋群与磁群对称性理论、自旋轨道耦合张量、ARPES能带表征、Dzyaloshinsky-Moriya相互作用、新型多铁性质等前沿方向。其中,LiborŠmejkal研究员通过一个小时的特邀报告,为参会众人回顾了交错磁性的发现及发展历程,同时也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展望。Juan Manuel Perez-Mato教授、刘奇航教授、陈晓冰副研究员以及余雨瞳博士用一天半的时间介绍了磁对称性的最新理论分析方法和非常规磁性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6月24日晚间,与会者进行了海报展示交流环节,参会师生针对海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实现了思想的碰撞。与会人员随后前往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510会议室,围绕当日白天的报告内容展开非正式专题讨论,与会者结合报告中的前沿理论与技术要点,就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技术应用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结束后,参会人员还参观了材料基因组科学研究院的部分实验室。在葛军饴副院长的引导下,众人实地考察了实验室的科研设备和环境,进一步了解了材料基因院在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应用。本次研讨会于6月26日下午6点圆满落幕,在闭幕式上,组委会特别邀请LiborŠmejkal研究员和Juan Manuel Perez-Mato教授为遴选出的10位优秀海报获得者颁发证书及纪念礼品。
交错磁体作为新兴的一类磁性材料,该磁体兼具反铁磁长程耦合的特性且在动量空间中存在自旋不兼并的能带分布。在基础物理领域,其为研究磁有序、量子现象提供了有效模型,助力验证磁相互作用理论;技术应用层面,凭借稳定的反平行磁矩排列、低损耗特性及拓扑磁畴优势,在自旋电子学、高频器件与磁存储中具有应用前景。本次研讨会围绕交错磁体的研究,着重讨论了固体材料科学中的磁对称理论方法和应用,旨在解决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晶体结构、物性测量等科学问题。会议鼓励与会人员结合使用在线工具(如www.findspingroup.com)、模拟计算和实验相结合,关注磁性材料中的反常霍尔效应、磁电耦合等性质。在为期四天的交流中,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经验,围绕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晶体学等多个领域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跨学科交流中,各位专家就各自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互动探讨,普遍反馈此次会议为学术思路拓展与技术难点突破提供了重要启发。本次国际研讨会不仅为与会者搭建了业务能力提升的专业平台,更通过多维度的学术碰撞,有效促进了材料、物理、晶体学等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深度合作,对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技术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组委会表示,未来希望持续推动交错磁性与磁对称研究的发展,搭建更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