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巫金波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mall》上发表不可复制防伪标签的最新成果

创建时间:  2021/06/25  吕涛   浏览次数:   返回

近日,我院巫金波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Small》(IF:11.459)上在线发表论文“Unclonable Micro-Texture with Clonable Micro-Shape towards Rapid, Convenient, and Low-Cost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Labels”。该期刊是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综合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在JCR及中科院SCI期刊分区为一区Top。该论文上海大学为第一单位,我院硕士生林宇宏、冯静芸和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硕士生张宏坤为共同第一作者,我巫金波教授和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韩越兴副教授为共同通信作者。此工作还得到了张统一院士、温维佳教授和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戚亚冰教授的鼎力支持。

图示描述已自动生成

从高端奢侈品到医疗用品,假冒伪劣产品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广泛使用的防伪标签源于确定性的生产过程,其制备方法简单但很容易被造假者复制。生产具有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 PUF)的防伪标签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但传统的PUF识别技术要对数据库中的所有图像一一匹配,制备成本高且识别速度慢。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团队通过平行非连续去润湿技术高通量制备了一种具有四层防伪能力的标签:钙钛矿晶膜的荧光为第一层防伪;由基本单元组成的宏观图形可以携带信息,如二维码,作为第二层防伪;形状各异的微观基本单元为第三层防伪;由于自组装随机过程形成的不可复制纹理为第四层防伪,也可作为溯源性和唯一性的标识。该团队联合韩越兴博士设计和建立了防伪标签微图案的数据库,其中包含形状数据库和纹理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手机以及便携式显微镜获取防伪微图案并传入识别软件进行匹配识别,将纳米晶体膜的多种轮廓形状进行细化分类,作为图像数据识别的“分类符”,基于这种“分而治之”策略的识别技术,验证时间可减少20倍以上。该成果结合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材料应用,实现了低试剂成本(2.1 × 10−4USD)、认证简便快速(总时间12.17 s)、高编码容量(2.1 × 10623)。

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B0704503, 2018YFB0704400, 2018YFB07044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5101)、111项目(D16002)、上海科委项目(20ZR1419000)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100244

上一条: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获Nature文章关注

下一条:2021年中德合作FAIR数据驱动新材料创新学术研讨会举办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