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生浩教授团队在《Materials Today Physics》上发表钙钛矿光电器件最新研究成果

创建时间:  2023/03/01  吕涛   浏览次数:   返回

近日,我院王生浩教授团队联合日、韩科学家在国际著名期刊《Materials Today Physics》发表题为“Predicted THz-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bserved in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CsPbI3 thin films: Integrity at the grain boundary”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研究了全无机钙钛矿γ-CsPbI3薄膜的太赫兹吸收特性,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相结合,阐明了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如碘甲氨基杂化钙钛矿CH3NH3PbI3)不同的声子振动模式,展现了全无机钙钛矿在太赫兹探测器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太赫兹探测背景】

太赫兹波(THz-wave)拥有独特的物理特性, 在安检成像、通信、无损检测和生物医学等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太赫兹探测系统中, 太赫兹探测器是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核心器件。由于太赫兹的光子能量低于室温的热能,在室温下灵敏检测THz信号仍然存在巨大挑战。一些二维材料已被证明可应用于室温THz探测器,如石墨烯、MoS2.19、Bi2Te3和黑磷等。但这些材料的制备方法较为复杂和苛刻(如层数控制难、厚度大大影响物理化学特性等)、器件往往需要复杂的制备工艺来提升性能,如缺陷工程、异质结或同质结工程、天线耦合工程等。

(来源:ROGALSKI A, SIZOV F. Opto-Electronics Review, 2011, 19,3:346)

【钙钛矿太赫兹探测背景】

钙钛矿材料因载流子迁移率高、光吸收系数大、光谱范围广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除了出色的光电性能,钙钛矿还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和较高的塞贝克系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热电材料。钙钛矿薄膜实现THz探测要求具有高的实部电导率、宽的吸收光谱。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中声子振动模式依赖于结构缺陷态的控制,如碘甲氨基杂化钙钛矿中含晶界处分子缺陷的钙钛矿结构、如碘甲醚基杂化钙钛矿中的δ/α混合相界面结构,常常会显示出太赫兹吸收特性。实际上,对于钙钛矿材料的特定缺陷(如易引入结构缺陷的有机阳离子)是很难进行精准控制的,这将成为钙钛矿THz探测器在商业应用方面的巨大障碍。

【研究内容】

碘甲氨基杂化钙钛矿稳定性较差,而全无机钙钛矿(CsPbI3)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这将与THz探测器应用直接相关。因此研究团队选择了全无机钙钛矿(CsPbI3)作为THz吸收材料研究对象,制备了三种不同晶粒尺寸(晶界数量)的γ-CsPbI3薄膜,首先通过基础表征确定了γ-CsPbI3薄膜中不含结构缺陷态,主要表现为单一相、晶粒和晶界处没有化学缺陷态(如下图1所示)。

接着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TDS)在0.2 ~ 3 THz范围内表征了γ-CsPbI3的声子振动模式,如图2(a)所示,发现这种薄膜具有高的实部电导率(10-40 S/cm)和宽的吸收光谱范围(0.5-3 THz)。随共振频率的增大,振子强度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图2b)。拟合曲线(图2c-d)显示样品在0.9、1.5和1.8 THz呈现出三个强吸收峰,表明γ-CsPbI3的太赫兹吸收并不依赖于晶粒尺寸(晶界数量),意味着样品中不存在很强的界面或缺陷相关的声子振动。这一结果与基础表征的结果一致,证实了γ-CsPbI3与CH3NH3PbI3、δ/α- CH(NH2)2PbI3钙钛矿的不同声子振动行为。

随后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采用有限位移法(FD)得到了γ-CsPbI3的声子色散关系。如图4(a-b)所示,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高度吻合,证实了太赫兹吸收光谱仅源自γ-CsPbI3的体声子振动,进一步排除了缺陷相关或异相界面诱导声子振动的可能性,确定了晶界处的完整性。

如图4(c-e)所示,通过实空间可视化确认了三个吸收峰0.9THz、1.5THz、1.8THz所对应的声子振动模式分别来源于横向I-Pb-I骨架、面内Cs-I-Cs光学振动和纵向I-Pb-I骨架。此外,通过同样方式计算的δ-CsPbI3 太赫兹吸收谱与实验测量的吸收光谱也高度吻合。与γ-CsPbI3相似,所观察到的δ-CsPbI3的THz吸收仅来自于体声子振动,而不是来自于界面或缺陷。

本工作较为详尽地探讨了CsPbI3的THz吸收特性,通过实验测试和计算模拟相结合,揭示了其声子振动模式来源及其与晶界缺陷的相关性、证实了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不同的声子行为,展现了CsPbI3在太赫兹探测应用上的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全无机钙钛矿太赫兹探测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工作是上海大学与日本筑波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我院硕士生陈实同学为共同第一作者,王生浩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

论文下载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tphys.2022.100960


上一条:我院刘杨、郭炳焜团队联合江汉大学王德宇团队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高电压层状氧化正极材料的界面研究成果

下一条:我院巫金波教授团队等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Micro Letters》上发表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封面论文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